媒体聚焦

新疆访惠聚丨脱贫攻坚范例:增收致富有他们,稳了!

发布时间:2020-12-11浏览次数:1198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全区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只争朝夕的状态、背水一战的决心,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想办法、出实招、见成效,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疆访惠聚”今日推出“五个100”新作为展示第84期,看看我们的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哪些好点子、好做法?

             多措并举铺就增收致富路

记新疆师范大学驻莎车县孜热甫夏提塔吉克民族乡喀勒提拉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这几年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大家收入越来越高,住上了新房子,添置了新家具,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很大改变。”74岁的老党员色依提艾合麦提·米纳木乐呵呵地说着村里的变化。

驻村以来,新疆师范大学驻莎车县孜热甫夏提塔吉克民族乡喀勒提拉村工作队携手村“两委”,立足村情实际,通过引导村民种植特色经济作物、促进村民就业、帮扶村民创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特色种植增收益

喀勒提拉村人均耕地4.6亩,土壤保水性差,村民依靠传统种植,收入较低。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调研分析,决定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西梅、万寿菊、色素辣椒等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增收快的特色经济作物。

资料图

万事开头难。为打消村民顾虑,工作队和村“两委”利用周一升国旗、入户走访等时机,给村民算清经济账,组织村民到附近乡镇参观种植基地,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并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开展课堂讲解和实地操作,讲解修剪、嫁接、施肥、田间管理等种植技术。

“我家以前种了50亩核桃和巴旦木,因管理不善,果子品质差,一年到头也没多少收入。在工作队的建议下,我补种和改种了30亩西梅,今年收入6万多元。”村民萨迪尔·佧迪尔说。

在工作队和村“两委”持续宣传引导下,通过示范户带头种植,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发展西梅、万寿菊、色素辣椒等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工作队还协调各类资金为村民购买复合肥、尿素、二胺等农业生产资料287吨,及时解决村民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今年,喀勒提拉村种植万寿菊600亩,亩产量1吨以上,亩均收入1100元,万寿菊成了村民的“致富花”;西梅种植面积660亩,亩均收入1500元。

解放人力促就业

喀勒提拉村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耗费人力。对此,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调研,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工作队争取198万元资金,购买农机设备68台,鼓励17名村民自愿筹资17万元,成立同圆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为村民提供机耕、机播、植保、机收等服务,吸纳10名村民在合作社就业,人均年收入1.5万元。

农机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让不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现在机械化作业,春播秋收,几天就完成了,大家也有时间外出务工挣钱了。”合作社负责人阿卜力米提·奥斯曼说。

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在外出就业上下功夫,帮助村民实现多渠道增收。为此,工作队和村“两委”逐户走访摸底,详细摸排全村富余劳动力情况,并建立台账。根据就业意愿,组织村民参加装饰装修、砌筑、中式烹调、美发等就业技能培训。

工作队还主动与单位、工业园区对接,收集用人单位招工信息,通过牵线搭桥,帮助35名村民在广州、青岛、乌鲁木齐等地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4000元,帮助180余名村民在县工业园区和周边工厂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2500元。

招商引资添活力

喀勒提拉村邻近莎车县飞机场和504县道,因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周边村民到了巴扎日会到村里做生意,被大家亲切的成为“巴扎村”,工作队了解到有很多村民有创业的想法,但是苦于缺少场地、资金等原因,导致创业的想法只能搁置。为此,工作队经与村“两委”商量,决定争取各类资金在县道与乡道交叉路口附近新建了一座农贸市场,在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基础上,为想创业的村民提供便利条件。

资料图

说干就干,工作队积极与县人民政府对接,争取企业进村投资500万元,在村里建设一个新巴扎,有20间店铺、120个摊位,并配备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

为促进村民创业,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农牧民夜校开展各类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创业,并详细了解创业村民的困难诉求,建立帮扶台账,通过帮助村民申请小额贷款、协调经营场地、办理营业执照等措施,引导村民自主创业。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开了一家烤鸡店,还开了分店,我家的店还上过新闻呢,现在每天能收入300多元。”村民图尔迪·奥斯曼说。

现在,村里的餐饮、美发、服装、维修、小商品等店铺陆续开张,巴扎不但帮助129名村民实现了创业愿望,而且还带动本村及周边三个村100余户村民就近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壮大村级产业,发挥好农机合作社和巴扎、农贸市场的致富引擎作用,打造产业兴、村民富、庭院美的美丽乡村,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赛买提·阿不力克木说。

产业扶贫拓新路杏花园里能致富

记新疆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驻乌恰县黑孜苇乡坎久干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寒冬时节,旭日初升,乌恰县黑孜苇乡坎久干村驼铃声清脆悠扬,种植基地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杏园”依旧热闹非凡。新疆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队驻村以来,在特色养殖、特色种植、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带领村民稳步走上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致富路。
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养殖

坎久干村是农牧结合村,一直有养殖牲畜的传统,但大都以散养为主,管理方式相对粗放,养殖技术落后,村民增收难度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工作队与村“两委”经过走访调研,充分听取农牧业专家意见建议,决定引导村民发展骆驼养殖,转变养殖模式,发展合作养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17年,工作队协调派出单位筹资30万元,购买34峰奶骆驼,协调资金修建2400平方米标准化圈舍,帮助成立了同心骆驼养殖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吸纳30户村民入股合作社,实现统一养殖、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为进一步扩大合作社养殖规模,提高村民收入,2018年6月,工作队又筹资75万元购买了50峰奶骆驼,免费发放给50户村民,并动员他们加入合作社,采取企业化运营模式,实行股份制管理,年底可享受分红。

“在工作队的引导下,我加入了养殖合作社,每年年底可享受分红1500元。现在,家里收入慢慢多了起来,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村民阿依古丽·吾拉依马洪开心地说。

目前,合作社养殖骆驼130峰,每峰奶骆驼每天产奶1.5—2公斤,仅驼奶一项,80户村民户均年增收1500元。合作社还带动5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3.6万元。

多措并举实施特色种植

坎久干村草场与耕地资源有限,种植技术落后,苜蓿产量低,不能满足当前牲畜养殖需要。为此,工作队决定在村里建设一个草料基地,既可以“盘活”闲置荒地,又可以满足养殖的饲草料需求。

工作队与村“两委”将流转到村集体的1000亩土地作为饲草料基地,平整和改良土壤,挖钻水井、铺设滴灌设施,引进高产品种苜蓿,引入专业公司开发建设。2018年,苜蓿种植喜获成功,产出的饲草料低于市场价出售给村民,降低了村民养殖成本,还为村集体增收22万元。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附加值,工作队和村“两委”与江苏常州一家公司开展合作,利用饲草料基地实施现代化农业技术实验与高产良种培育基地项目,成立村民劳务服务队,村民通过参与种植和出租农业机械等方式获取收入。

“现在,我加入了村民劳务服务队,在饲草料基地干活,每天有150元的收入。”村民麦麦提吾肉孜·加森说。

目前,21名村民通过出租农用机械人均年增收1.9万余元,65名村民在基地务工,人均月收入4200余元。

系统谋划  发展特色旅游

“工作队来了以后,帮我们发展项目,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村民赛买提·司马义是一名老党员,在推进“百杏生态园”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时,他主动捐出了5棵杏树。

坎久干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帕米尔高原自然风光和毗邻乌恰县城的地缘优势,吸引大量游客来此观光旅游。工作队瞄准这一市场,决定发展特色旅游,力争通过产业带动和项目实施,实现由“畜牧养殖村”向“特色旅游村”转型。

工作队依托派出单位力量,成立农牧科技扶贫公司,整合各类扶贫资金,采取“公司+村委会+合作社+村民”的运营模式,打造“泰山看日出,乌恰观日落”的柯尔克孜族风情旅游品牌,争取实施具有柯尔克孜民族特色的集“赏、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百杏生态园”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2019年,“百杏生态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吸引越来越多的疆内外游客驻足坎久干村游玩观光。

“工作队让我在家门口的‘百杏生态园’务工,每个月可以挣3000多元钱,我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图尼萨·阿仁激动地说。

现在“百杏生态园”已成为坎久干村促进产业发展,助力村民增收的新亮点,自2019年6月营业至今,“百杏生态园”累计接待疆内外游客9.5万余人次,带动45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7500元。2019年底,合作社将24.6万元盈利向全村137户村民分红,户均分红1800元。

“下一步,工作队将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促进村民持续增收。”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蒲建宏说。

      深耕乡村沃土  打造幸福家园

记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策勒县农业农村局驻策勒县策勒乡色代库勒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走进策勒县策勒乡色代库勒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和错落有致的房屋,冬日温暖的阳光撒在村民的脸上,乡村车间里传来机器的“哒哒哒”声……一幅和谐、温馨的画卷舒展开来。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策勒县农业农村局工作队驻村以来,结合当地资源和本村村民生活实际,引导村民发展黑鸡养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两家公司落地建厂,持续提升村民增收“造血”能力,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林下养黑鸡    产业促增收

“在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我筹集5万元入股黑鸡养殖合作社,年底分红2.5万元,和我一起的还有4户村民,大家对增收致富信心满满。”党员致富带头人阿卜杜热合曼·阿布力克木高兴地说。

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发现,色代库勒村家家户户都有养殖土鸡的习惯,多的二三十只,少的十几只,大都不成规模且品种较杂,经济效益低。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调研协商,决定指导村民利用村里60亩苹果园发展林下养鸡,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的运营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村民稳定增收。

在工作队的支持下,由党员致富带头人阿卜杜热合曼和4户村民联合注资21万元的黑鸡养殖合作社正式成立。为提高养殖效益,工作队协助合作社从策勒县工业园区鸡苗繁育基地引进5000多只鸡苗,选派2名技术员负责指导养殖和管理技术,讲授饲料配方、防疫等知识,提高合作社社员的养殖水平。

为帮助合作社打通销路,工作队积极争取派出单位支持,通过消费扶贫等渠道,合作社的鸡以每只75元的价格全部出售,纯利润达12.5万余元,5户入股村民户均分红2.5万元。

下一步,工作队和村“两委”计划筹建饲料种植基地、尼雅黑鸡孵化基地以及生态散养基地等,推动养殖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引进电气厂农民变工人

色代库勒村人多地少,产业基础薄弱。工作队驻村后,把打造村级产业作为增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优势,通过建强村级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工作队引进了加工厂,让我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工作,现在每月工资2800元,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买提托合提·玉苏普感激地说。

在上级部门和派出单位的支持下,工作队引进了一家电气公司在村里建厂,注册资金1000万元,占地总面积2000平方米。乡村车间落地后,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在拉运物资、土地平整、水电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一些村民初到乡村车间就业时,由于国语水平不高,与技术人员交流存在一定困难,掌握技术较慢。为使村民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工作队每周组织开展农牧民夜校和技术培训,提高村民国语水平,以便更好地与技术人员交流,熟悉设备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目前乡村车间运行良好,28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2300元。
                                                                                       落地服装厂   妇女就业忙

“因为家里有小孩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务工,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到村里服装加工厂工作。工厂还配备了托幼所,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现在每个月有1600元的收入。”村民热依汗古丽·沙吾提在乡村车间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一边说。

工作队入户走访后了解到,很多妇女由于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就业,如何发挥村里妇女群体的作用,成了工作队急需解决的难题。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多方联系考察,并在派出单位支持下,引进了一家服饰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在村里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乡村车间,并购进服装加工设备300余台。

在工作队的引导下,企业实行“党支部+企业+员工”运行模式,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吸纳本村和邻村妇女86人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1650元。

为更好地服务在乡村车间就业的村民,工作队还协调企业开办了托幼所、食堂等,解决村民的家庭困难和吃饭问题。工作队还积极帮助企业联系订单,年生产各类服装5—6万件,产值近百万元。

“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上下功夫,持续提高村民收入,不断巩固脱贫成果,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美。”第一书记张艳超说。

同心谱新曲唱响“致富歌”

记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驻麦盖提县巴扎结米镇恰木古鲁克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如今的麦盖提县巴扎结米镇恰木古鲁克村,每一条土路巷道都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新盖的安居房整齐划一,路旁的太阳能灯错落有致。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队驻村以来,通过发展拱棚蔬菜种植、引导村民外出就业和建立工厂促进就近就业等举措,带领村民持续增收,走出一条勤劳致富的小康路。

拱棚种植  挖掘土地潜力

恰木古鲁克村是城郊村,人多地少,靠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增收困难。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多方了解,依托本村距县城蔬菜批发市场近的优势,决定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蔬菜种植。

为了让村民看到蔬菜种植的效益,工作队动员有蔬菜种植经验的村民帕提古·苏来曼率先种植,帮助她扩建大棚,并为她提供豇豆、菠菜等蔬菜苗,邀请县乡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把她家作为蔬菜种植示范点进行打造。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家拱棚种植的蔬菜长势良好,一年能收3茬,平均每茬能收入900多元。”帕提古说。

村民们看到帕提古丽大棚蔬菜种得很好,不但自己吃菜不用买,还能卖菜挣到钱,都来她家的拱棚观摩学习。工作队趁热打铁,依托农牧民夜校,邀请县乡农业技术人员为村民讲述蔬菜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教授豇豆、辣椒、西红柿、茄子、芹菜等拱棚蔬菜种植技术。工作队还筹资20万元,帮助建设小拱棚105座,极大提升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

此外,工作队鼓励村民抱团发展,指导种植能手和收购大户组建蔬菜种植合作社,在种植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并根据市场需求,统一种植蔬菜,采收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储存和销售。

如今,恰木古鲁克村累计种植油白菜、辣椒、西红柿等蔬菜108亩,种植户每家月均增收2300元。
                                                                      促进就业   增加致富动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提高村民劳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工作队逐户走访了解每户家庭劳动力状况,并登记造册,制定培训计划,邀请专家到村授课,组织有就业意愿的村民参加刺绣、裁缝、水暖、电焊、电工等技能培训班11期,夯实村民外出就业基础。

为实现村民稳定就业,工作队寻求县人社局的支持,主动联系对接用工企业,帮助208名村民实现外出就业,人均月收入3500元。同时,工作队还主动联系周边用工单位,帮助173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2800元。

如克亚木·艾海提是一名中专毕业生,学的专业是服装设计,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她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因为缺少资金,缺乏社会经验,工作队帮助她在县上一家广告公司找了一份平面广告设计的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工作队给我找到了一条最适合的路,让我在广告公司上班,我一边工作攒钱,一边积累工作经验,为我创业做好充分准备。”如克亚木说。

经过3年的努力,如克亚木攒够了自己的创业资金,自己也从一名实习生变成了一名平面设计高手。今年,她和丈夫在村里开一间广告设计店,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

为鼓励更多村民创业,工作队结合村子靠近县城,交通方便,人流量大的优势,积极争取资金139万元,在本村建了一座面积3000平方米的惠民集贸市场,帮助45名有创业意愿的村民在家门口创业,人均年收入2.6万元。

                                  招商引资   增添就业活力

“乡村车间上班时间灵活,实行计件取酬,成为熟练工人后,每天至少能挣70元以上。”村里的网袋加工厂车间主任努热古·阿布力孜说。

在促进村民就业过程中,工作队了解到,村里有许多妇女因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无法外出就业,自身又不具备创业条件。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多方考察后,了解到网袋加工,工艺简单,主要以缝纫加工为主,非常适合妇女。

为此,工作队积极争取70万元资金,在村里建设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并与山东一家网袋公司对接,邀请该公司到村考察后,签订了合作协议,村里负责提供场地和生产,公司负责提供50台缝纫设备和技术培训。

“以前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务工,现在我每个月能拿2700元工资。工作队还考虑我们这些女工有小孩和老人需要照料,特意为我们建了托老托幼中心,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村民布外吉尔·司来曼说。

恰木古鲁克村木匠多,工作队考虑到大家分散生产,不成规模,便引导他们成立了木材加工合作社和沙发厂,争取各类资金40余万元,在村里建设了66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和330平方米的家具展厅。

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网袋加工厂和沙发厂发展良好,规模逐步扩大,共吸纳145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2500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发展产业,综合施策促进就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让村民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美好。”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熊红久说。

奥夏尔拜村的幸福“三重奏”

记吉木乃县纪委监委驻别斯铁热克乡奥夏尔拜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走进吉木乃县别斯铁热克乡奥夏尔拜村,一排排农家院落干净整洁,一条条马路宽阔平坦,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仿佛都在诉说着这个村庄的华丽蜕变。驻村以来,吉木乃县纪委监委工作队找准贫困根源,把好村情民意,选准发展路子,通过“盘活”牛产业、复活旧煤厂、激活就业岗等措施,带领村民走上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盘活”牛产业   奏响“增收曲”

奥夏尔拜村在雪山脚下,常温期短,适合种植饲草料,发展养殖业。村里现有草场面积5100亩,牛存栏1300余头。但由于品种退化,管理粗放,养牛收益较低。

面对困境,工作队紧紧抓住产业脱贫这个关键,从优化品种、提高养殖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入手,“盘活”牛产业。

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充分了解养殖户意愿的基础上,利用改良种牛项目资金130万元,10户村民自筹资金10万元,引进50头西门塔尔牛,带动养殖户规模化养殖。通过项目带动,2020年,奥夏尔拜村的西门塔尔牛存栏数100余头。

村民波拉提·毕达什说:“原来养牛总是担心品种质量不好,工作队给我们出钱选购优良品种,还请来畜牧专家,手把手指导养牛技术,现在,不愁养不好牛,赚不上钱。”

工作队在推进牛养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草场资源,鼓励村民发展牛羊育肥,鼓励育肥示范户走种饲草、育肥牛的养殖产业路,成功带动10户村民实现年户均增收1万元。

“通过调整传统养殖管理方式,引导村民科学发展规模养殖,既带动了群众增收,又培育壮大了产业,不断加快了群众的增收步伐。”第一书记谢师民说。
                                                                  “复活”旧煤厂     唱好“奋进曲”

奥夏尔拜村有个来运升煤厂,占地面积3亩,多年来由于无人管理长期“停摆”。工作队邀请相关单位企业到村里实地调研,共同研究制定煤厂恢复经营的可行性方案。

经测算,煤厂重新运营后年销售量可达2000吨,不仅方便群众就近买煤,还可以为村民创收。于是,工作队与村“两委”决定“复活”煤厂。

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60万元,翻修煤厂厂房,购买铲车、地磅等设备,扶持有经营头脑、又踏实肯干的村民那合孜别克·孜亚达别克负责管理经营,并邀请专家向那合孜别克教授管理经营知识,传授经验。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煤厂重新运营了起来。村民乎尔曼汉·恰衣合斯兰说:“煤厂重新开起来了,我们买煤也方便了,比市场上每吨还便宜好几十块钱,省了不少钱呢!”

为拓宽销售渠道,工作队积极协调周边县市企业签订购销协议。如今,煤厂年销售量可达2000吨,吸纳5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工资3000元。煤厂每年还拿出5.5万元,并以煤票的形式发放给88户村民。

“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煤场的面积,增加储煤量1500吨,争取增收5万元。”那合孜别克说。
                                                               “激活”就业岗    共谱“协奏曲” 

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引导下,奥夏尔拜村的村民脑袋富了,底气足了,不少村民都有了外出就业的想法,但苦于缺乏技术,迟迟没有实现就业梦想。

工作队结合村民自身特点和就业需求,在村里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包含养殖、种植、维修、烹饪、园艺等。截至目前,工作队共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0期,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

为帮助村民实现就业,工作队和村“两委”先后协调相关部门与当地4家企业签订用工委培协议,定向输送10名技能培训合格的产业工人。为支持村民自主创业,工作队先后帮助有创业意愿的5名村民申请小额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贴息贷款20万元。

奥夏尔拜村距县城20公里,一直没有理发店,村民每次理发都要坐车去县城,很不方便。工作队赞助支持1.5万元帮助村民阿曼古丽·朱玛别克开了全乡第一家理发店,并与阿曼古丽达成协议,村民理发按市场价的70%收费,受到了村民一致好评。阿曼古丽说:“我们家理发比别的地方便宜,来理发的人也多,每月能挣5000多元。”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的打馕店、农(牧)家乐、电焊铺、小型超市等店铺陆续开了起来,18名村民成功创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形势若船至中流,一篙松劲就会前功尽弃。工作队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路引领群众不断提振精神面貌,朝着小康社会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