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 | 赛福丁·哈德尔:以大学生思政教育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5-10-30浏览次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等,是古人情感和智慧的结晶。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讲信修睦等,更是中华民族一代代积累的道德观、社会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高校需要营造文化育人环境,拓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教学平台、完善融合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全方位打造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融合育人场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朱子家训、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等故事,传达出构建良好家风、良好家庭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性,在新时代依然具有积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依托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构建高校、社会和家庭协作育人的新场域、大格局。高校需始终筑牢思政育人场域,明确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处于核心的定位,发挥主导作用,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氛围。高校及时制定统一的思政教育与文化融合理论框架和指导方针,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应发挥的价值导向作用,明确二者相融合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整体上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核心价值观体系等,明确思政教师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正确“三观”的重要性。

首先高校应结合学校、学生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网、硬软件设施构建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为班团文化、社团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营造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所需的文化生态。其次高校加强校企合作,加大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为参与高校思政与文化融合育人的企业工作人员提供资金保障,搭建符合高校思政教育需求的校园网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家密切合作,邀请其进入校园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和传播现状等知识,让思政教师明晰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和社会支持。同时家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应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由高校定期向大学生家长宣传构建良好家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重要性,激发家庭情感认同,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家庭场域,通过家风浸润和熏陶,让高校青年意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多维度优化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融合育人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史跨度大,涉及丰富内涵,是我国文化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搭载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亟需思政教师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精准掌握其外延,确定思政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的着力点,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最大程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作用。据此,思政教师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标识和精神底色的定位,系统学习、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亲仁善邻等,以此作为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思想核心,使得大学生秉持命运与共、上下同心等家国情怀学习思政知识。鉴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思政教师构建数字化资源库,将传统文化中卧薪尝胆、徙木立信、精忠报国、闻鸡起舞等典故纳入资源库中;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生动讲述优秀文化故事,生成AI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的内容,构建相应的资源库,便于教师从历史和现实维度,清晰地讲述我国灿烂的文明历史,让大学生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的深刻认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思政教师还应立足传统文化现代化视角,明确其创新发展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己任和目标,进一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共生的内容库。例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创新精神相契合,后者可谓是对前者的延续;和而不同等传统伦理规范和现代价值理念中尊重个性差异等内容具有一致性;《史记》《三国演义》《将近酒》等经典文艺作品,可作为教师宣传忠义智勇英雄形象的典型内容,唤醒当代大学生对家国情怀、担当等文化精神内核的内心认同,提升大学生通过思政教育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多元化拓展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融合育人方式

依托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实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的,需要思政教师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阵地,并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融合教育渠道,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与形式。思政课堂教学始终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实载体;思政教师应联合专业教师,定期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共建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思政必修课在内的课程群体系。同时,思政教师教师借助数据关联和发掘技术,对学生参与不同课程的过程进行精准的数字画像,精准了解大学生专业特点、专业知识水平、思政知识掌握情况等数据,开展针对性的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思政教学工作。思政教师将思政教学与主题班会、校园文化节等载体相结合,与辅导员教师进行协商,委派不同的学生轮流组织班会,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节,让学生从自身视角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思政学习需求,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普及工作,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自愿成为大学生思想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事实上,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必须融入学生生活、学习等过程,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思政教师应利用春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机,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理论知识竞赛、节日风俗展示、演讲大赛等具有时效的教学活动,深化学生的思政学习与文化实践体验。

与此同时,思政教师应处理好思政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设沉浸式思政教学场景,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载体呈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单元教学主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不同主题的教学活动,创新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例如,针对思政教育中的“诚信”主题,联合辅导员教师借助动画技术制作“曾子杀猪”故事全过程,围绕“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如何转化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畅谈对诚信观念的理解。大学生在积极交流、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提升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运用思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持续性、动态性特征,需要高校构建统一的组织、领导机制,以及思政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育人共同体,明确不同专业教师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同时,高校优化教学评估机制和体系,明确不同专业教师和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责任,以及在评价过程中应提供的反馈数据,确保教师依据评价数据及时调整教学评价方式、内容等,共同优化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融合教育的运转方式。(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

刊发截图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7月4日 7版理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