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 新疆:研修培训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机

发布时间:2025-11-17浏览次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项目“2025新疆刺绣、土陶培训班”结业典礼,日前在新疆师范大学温泉校区举行。

此次培训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起,并由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来自全疆各地的近60名刺绣、土陶非遗传承人、从业者及爱好者参加了培训。在为期一个月的系统性研修过程中,学员们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案例研讨、创作实践等方式,提高了文化艺术修养,拓展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手段和方式。

11月11日,在结业典礼上,部分学员获得“优秀学员”荣誉。

11月11日拍摄的结业典礼。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静介绍,学院自2016年起已累计承办16期非遗培训,覆盖学员700余人,凭借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成效,获得学员、社会及文旅部门的一致认可。

来自新疆轮台县的学员阿依古丽·麦麦提在此次培训中学到了不同的刺绣针法、配色方式,并拓宽了设计思路。她说:“我在村里开了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里不少妇女都在这里就业,靠自己双手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很感谢文旅部门和师范大学组织的这次培训,我不仅系统掌握了多民族刺绣技法,在老师的教导下更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的责任,还跟来自各地的绣娘绣郎深入交流,汲取了前行的力量。回去以后我要把新学到的知识用在今后的设计中,让更多人喜欢我们合作社的刺绣作品。”

11月11日,来自新疆轮台县的学员阿依古丽·麦麦提在结业典礼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1月11日,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静(左一)、刺绣培训班授课专家崔砾文(左二)与学员一起交流。

新疆各民族刺绣种类众多,是新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宝库,在自治区文旅厅非遗处的指导下,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入选文旅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该学院通过连续开设刺绣专项班,邀请老艺人当导师,并组织高校教师整理技艺图谱,已培养出40多名能独立创作的学员,其中12人成为当地的刺绣传承人。同时,学院发挥视觉传达专业优势,针对新疆各民族刺绣,开设图案转化课程,教授学员把刺绣做成沙发套、靠垫、装饰画、灯具等产品。同时,各民族学员一起上课、合作创作也成了常态,事实上,跨民族的技艺交流,本身就是对非遗的创新传承。

“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在非遗的‘守根’和‘传薪’两方面发挥了作用。‘守根’是帮很多濒临失传的技艺‘活’了下来,‘传薪’则是帮非遗接上‘现代气’。”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勇说。

11月11日,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阿尔曼·买买提(左)与学员艾买提·阿吉交流。

11月11日,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阿尔曼·买买提(左二)与学员一起交流。

担任此次土陶培训班班主任的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阿尔曼·买买提,在授课过程中,带领学员参观博物馆展出的陶制品文物、分析纹样设计特色,引导学员将以往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传统土陶作品融入全新的设计理念,变身为更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他说,不少学员都是土陶制作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继承了祖辈的制作技艺,但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下去,就要创新思想,打造与文旅融合的创业新态,同时也能带动更多人共同致富。

在结业典礼的作品展示环节,擅长葫芦和木板烙画的传承人希尔艾力·艾比布拉与土陶技艺传承人艾买提·阿吉,在展出的作品前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民俗传统中的建筑、地毯、艾德莱斯绸等的纹样与图案,设计到土陶作品中去,让老百姓以前只用来吃面的一只普通陶碗,变成充满地域风情与特色的艺术品,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11月11日,学员们在参观展出的学员作品。

11月11日,土陶培训班授课专家董远甫(左四)与学员们一起交流。

为期一个月的刺绣、土陶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其中有关非遗与中华文化脉络的课程,串讲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和新疆工艺美术中的中华文化元素,让学员在掌握技艺的同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李勇认为,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不仅守住了“文化根脉”,也在用非遗的温度滋润各民族群众的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更加牢固。

在多民族群众聚居的新疆,非遗不仅仅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而面向非遗传承人的研修培训正是搭建了这样一个“文化纽带”,既守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通过创新转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成为文化润疆工程中“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力量,为新疆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王菲)

刊发页面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