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午,2025年新疆“丝路捉谣记”网络辟谣第三场公开课在我校温泉校区学术交流中心202报告厅成功举行。我校学生代表近120人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以“AI时代:大学生如何破解深度伪造陷阱”为主题,由自治区党委网信办、自治区公安厅、新疆日报社共同主办,乌鲁木齐市委网信办具体承办,我校协办。活动通过权威致辞、专家授课、互动问答、特色展演与集体承诺相结合的形式,精准赋能我校师生及参会群体提升AI深度伪造风险辨识能力,为守护清朗网络空间注入青春力量。

校党委副书记刘俊致辞
校党委副书记刘俊在致辞中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校网络文明建设的部门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广大师生一是做“谣言的辨别者”,认真学习AI时代的辟谣技巧,不仅自己能看清谣言本质,更能带动身边人提升认知;二是做“真相的传播者”,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把新疆的发展成就、真实故事讲出去,让正能量压倒歪风邪气;三是做“文明的守护者”,不在社交平台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主动参与辟谣宣传,让“丝路捉谣”成为一种行动自觉。

自治区公安厅网安总队网络案件支队副支队长郝宗波授课
致辞结束后,自治区公安厅网安总队网络案件支队副支队长郝宗波围绕公开课主题《AI时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开展专题授课。郝宗波以“眼见非实的陷阱场景”为切入点,层层深入拆解深度伪造技术原理、剖析潜在危害,聚焦“破局之道”给出实用应对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解读了换脸、唇形同步、面部重现、语音克隆四种核心伪造手法,特别指出大学生因社交活跃度高、情感信任度强等特点易成为深度伪造谣言的攻击目标,提醒师生需警惕典型骗局。

互动问答环节



节目演出
授课环节后,互动问答环节随即展开。现场师生围绕“如何快速辨别AI生成图片”“遇到疑似深度伪造信息该如何处理”等问题积极提问,专家逐一耐心解答。随后,我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同学们带来精彩辟谣主题节目表演,既展现了我校学子的文艺素养,更让网络辟谣理念以更鲜活的方式深入人心。活动最后,全体参会人员共同完成电子签名,在数字屏幕上郑重签下姓名,以“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的共同承诺,明确投身网络辟谣行动的立场。
“专家讲的面部破绽识别法特别实用,话剧里演的‘AI考试锦鲤’骗局也让我很有共鸣,现在学会先查官方来源了,今后也能帮同学避坑。”参与公开课的张孝盈同学在活动后分享道。
我校始终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安全与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我校师生深化了对AI时代网络谣言新形态的认知、掌握了实用的辨谣技巧,更推动学校与网信等部门形成“共治网络谣言”的强大共识。未来,我校将持续以校园活动、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强网络安全与辟谣知识普及,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为清朗网络生态的建设者、守护者,让青春力量在“传播真相、抵制谣言”的行动中持续发光。

活动合影
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宣传部负责同志,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举报中心、乌鲁木齐市委网信办有关负责同志,乌鲁木齐市各区(县)委网信办举报中心有关负责同志,乌鲁木齐市网络辟谣联动机制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图文、编审: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