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苑新闻

《今日新疆》:南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大改变

发布时间:2020-07-15浏览次数:4204


南疆四地州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 困地区之一,是新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近些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各兄弟省市大力支援、全疆各族兄弟姐妹鼎力支持,特别是“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悉心引导,南疆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增强。

庭院经济建设助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过去,南疆地区自然环境先天不足,风沙大、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农业发展基础单薄。种植业品种单一,或种植棉花、或种植小麦和玉米、或栽种核桃、红枣等果树,经营模式固化;养殖业也不发达。南疆地区多数农民日常生活也多以粮食、牛羊肉为主,蔬菜摄入量较少。同时,南疆地区农村居民过去吃饭、住宿、待客都是在土炕毛毡上进行,也存在一定的生活卫生问题。

 2018 年起,南疆农村开始有序推进庭院经济建设,将庭院经济建设同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实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变落后的村容户貌。为此,南疆四地州因地制宜研究出台发展庭院经济改善居住环境的实施指导意见和方案。引导农民利用庭院内空地,将房前屋后改造成经济林带或者拱棚建设,院内预留生活区、合理硬化庭院,建设“庭院+拱棚+菜园(或棚圈)+生态林带”为主要内容的庭院经济模式。以安居富民房(或牧民定居房)为基点,做好旧房拆除、土地复垦、增加农民人均耕地。实现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项目和产业模式,在房前屋后种植经济实用的树木,院内院外林果化,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改变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引导农民群众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

2018 年以来,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引导和帮助下,这种以农民家庭为单位,以农民的庭院为基地,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空间资源,在庭院内和房前屋后的空地上从事家庭种植、养殖等多种生产经营的经济形式,逐渐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改造庭院、搭建葡萄架、建设蔬菜拱棚和修建牲畜棚圈,增加了农民的多渠道收入,特别是让农村居家妇女有了更多劳动价值的体现和家庭地位的提升。同时,庭院内养殖的牲畜和种植的蔬菜,经加工制作,也悄然改变了南疆农村居民的饮食结构。 农家小院变得整齐美观,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引领农村居民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近些年来,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等各支力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南疆地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不仅成为南疆地区脱贫攻坚战线上的“领头羊”,也成为引领当地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风向标”和“助推器”。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与持续推进脱贫攻坚的同时,进一步开展群众工作,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引领当地农村居民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常态化地举办农牧民夜校,利用夜校时间给当地百姓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传播国家法律法规、教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当地百姓逐步接受科学的文化知识、生活理念;利用每周一及国家重大节假日按期举行的升旗仪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村级阵地为单位适时召开技能培训现场会、农业技术培训现场会,加强对南疆地区农村居民劳动技能的培训等等。通过“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基本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

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也进一步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和交往途径。借助扶贫资金为当地群众置办“靓发屋”“流动超市”等扶贫项目,让当地农村居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开始追求一种现代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种植、养殖、手工劳作等技能,南疆农村居民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就业和 2016 年开始实施的“万企帮千村”计划工程,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激发了农村居民主动改变原有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内生动力。为丰富南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基层党组织根据少数民族群众能歌善舞的特点,精心组织和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传颂经典”红歌赛、麦西来甫、篮球赛等各类文体活动。为了让科学文化知识真正在南疆生根发芽,近些年来还特别重视基础教育工作。目前南疆已基本上实现了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全覆盖”,有“奖、 助、补、贷”“雨露计划”等相关教育资金的全力支持和保障下,确保了学生学有所教,让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科学文化的熏陶,感受到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益处。

居住环境亮化带来农村生态环境新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绿色发展,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为了改善南疆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问题,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建设中把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推进“厕所革命”、村庄整洁、提升村容村貌作为主攻方向 ,出 台 专 门 实 施 方 案 ,在确保2020 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治理,努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作为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和鲜明符号,也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要求,富民安居房中必须建设水冲式厕所。为了能够让当地老百姓接受,通过农牧民夜校等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打造观摩示范点,给予相关补贴,多措并举推动。

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原先村内柴火乱堆、垃圾乱丢等现象已不复存在。南疆地区还多措并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快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建设和范围划定工作,进一步落实禁养区、限养区规模养殖场的关停搬迁工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收集处理。

在不断推进农村居住环境整治的同时,将改善南疆自然环境与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近年来,南疆地区乡村加快推进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程。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在乡、村 道路两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深入推进绿色生态的环境治理。按照贫困村退出“五通七有”的退出要求,村村基本实现硬化路全覆盖,并安装了照明设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增强,大家纷纷感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作者:张丽娟,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高吉,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