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援疆干部风采】真情奉献促团结 真抓实干见成效

发布时间:2017-06-28浏览次数:1019

 

华中师范大学援疆干部、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郑勇
华中师范大学援疆干部、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郑勇

20149月,郑勇同志由华中师范大学派往新疆师范大学工作,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和所有第八批援疆干部一样离开故乡和亲人,来到了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乌鲁木齐。协助学院先后分管科研发展、实验室建设、新校区规划、学术团队建设、教学督导等项工作。三年来,该同志积极转换思路,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主动担当,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紧紧围绕总目标,真情奉献促团结

郑勇同志始终以援疆干部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时刻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积极为新疆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郑勇同志和各民族师生长期保持着和谐的关系,他投入极大的热情辅导学院民族教师申报国家基金,动用个人的科研资源,借助自己的师长朋友力量,为民族老师提供帮助,51岁的维吾尔族教师艾克拜尔因此拿到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给学院的民族教师树立了科研榜样。郑勇同志主动担任六名民族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指导他们做实验,撰写论文,预答辩准备等等。郑勇同志指导民族学生撰写演讲稿,获得演讲比赛第二名;说服华中师范大学解决饮食问题,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参加夏令营活动的机会。按照学校统一部署,郑勇同志积极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联系了一个班级,结交了四个民族学生,参加班会21次,到学生寝室了解情况26次,和学生一起在食堂进餐3次,向结亲家庭赠送棉被、毛巾等生活用品。通过一系列耐心而细致的工作,郑勇同志真诚地与各族同胞交朋友,在学院营造了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二、真抓实干,分管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1.借助学术优势,提升科研水平

郑勇同志来到新疆师范大学后,积极转换思路,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利用各级层次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带动生科院科研能力的提升。郑勇同志制定了学院《国家基金申请辅导指南》,使国家基金辅导和动员会成为学院的制度化工作,2015年和2016年,学院获批的科研项目数和经费在全校都是名列前茅。郑勇同志亲自撰写重点实验室申报书,负责申报并获批了“干旱区植物逆境生物学”校级重点实验室,经费180万元。郑勇同志协助学校,亲自撰写和规划了“沙漠藻研究院”的论证材料,牵头成立了“沙漠藻研究院”,获批经费400万元。这些平台和经费为新疆师范大学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2.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实验室平台

郑勇同志准确定位生科院发展方向,对学院实验室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与完善。协助学院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中心实验室,主持了中心实验室主任遴选工作,制定了中心实验室主任、秘书、实验员等《实验室岗位职责》,以及《中心实验室开放试行办法》、《植物组织培养室使用条例》等规章制度。

郑勇同志负责调整并优化了本科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工作,重新分配并规划了实验室布局。经过一个学期的艰苦努力,郑勇同志协助学院先后完成了7.5万元的本科实验室水电改造工程,完成了35万元的实验台安装工作,完成了本科实验室信息化教学的硬件更新(5套投影、幕布、电脑)。最后经过前期精心的丈量、计划和准备,郑勇同志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本科实验室搬迁工作,没有影响本科实验教学工作的进度,有力地保证了实验室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0163月,生科院面临着学院新校区规划和建设任务,这关系着学院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问题。在学院主管领导驻村后,郑勇同志勇于承担了学院新校区规划和建设的任务,他充分发挥自身国际化视野的优势,并在党政联席会议上确定基本原则。在广泛地听取教师意见后,郑勇同志制定了新校区实验室的建设方案草案,为学院的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充分体现了郑勇同志善于工作、敢于工作、真抓实干的优良品质。

3.开源节流,积极创收

20165月,郑勇同志主动承担了负责了新疆中学生生物奥赛的培训工作,该同志牺牲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组织相关老师为中学生培训生物奥赛,一方面为新疆中学生节省赴内地培训的巨额差旅费,另一方面为学院开源节流走出了一条新路,受到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好评,和学院教职工的广泛赞誉。

4.发挥专业特长,主动承担教学、科研工作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各种平台和评估都开始启动,郑勇同志作为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积极参与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还作为科研副院长,在自治区重点学科申报、自治区重点专业申报、博士点申报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等项工作中,竭力贡献自身力量。三年援疆期间,郑勇同志承担了6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约380个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评价“优”。2015年,被遴选为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已招收了三个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上,郑勇同志主持了自治区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经费25万;主持了自治区教育厅成组配套项目,经费15万;参与自治区科技厅新兴计划,经费35万;郑勇同志利用获批的科研项目,积极推进“产学研”的工作,在南疆阿克陶,建立了40亩的实验田科研基地。

郑勇同志在2015年和2016年的年终工作考核中,连续两年被学院职工和学校评为“优”,树立了一个援疆干部的优秀形象。

  三、牵线搭桥,发挥援疆干部作用

郑勇同志充分发挥援疆干部的自身优势,积极促进新疆师范大学和受援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三年期间,新疆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签订了研究生交流合作协议;新疆师范大学和中科院微生物所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新疆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签订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资源共享协议;协调疆内高校和海外专家来访交流21人次。在援疆工作的三年时间里,除了学校规定的寒暑假以及公差之外,其余时间均坚守岗位,在疆率约为94%(寒暑假除外),在岗率100%。难能可贵的是,郑勇同志还利用寒暑假回武汉的机会,为学院收集科研需要的各种基因工程菌株、植物表达载体、种子等,充分发挥了援疆干部桥梁纽带作用。

四、坚持原则,务实清廉

在三年的援疆工作中,郑勇同志坚持民主决策、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依法办学,严肃纪律,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则办事,按制度办事,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

2014年到2017年,郑勇同志走过了三年的援疆路,眼看援疆工作就要结束,郑勇同志主动提出延长援疆时间,这是真正的“用的上、留的下”的援疆干部。援疆为什么,这是郑勇同志常常思考的问题。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地区,郑勇同志明白,他不仅仅需要承担两所高校和两个民族的友谊使命,他更需要迅速转换思路,熟悉情况,发挥自身特长迎接新疆的复杂形势和学院的繁重工作,郑勇同志做到了坚持高标准开展学习,认真总结研究,将主动学习的态度带入工作中,向工作实践学,向身边人、身边事学,时刻保持昂扬进取的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态度。工作过程中,摒弃援疆干部想做“太平官”的思想,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把真抓实干作为工作责任和履职要求,工作不单纯追求“亮点”、“出彩”,注重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深入思考“离疆留什么”的问题。

信息来源:组织部 图片来源:发展规划处 编审:宣传部